清颜和宋北逸用完早点,等他去军营后,她见与君凝约定的时辰还早,便想起来要给家里去封信。
书房里,她提笔写了两封信,分别是给母亲孙氏和武安侯府。
将信封好交给翠梧送出去,就听泠月来报,君凝在府外等着了。
清颜记得昨晚宋北逸的叮嘱,带着翠梧出门了。
而她远在京都的母亲孙氏,此刻正在招待一位难得上门的人。
孙氏看着坐在对面的大嫂何氏,面带疑惑。
两人虽是亲妯娌,可大嫂出身比她高,嫁的又是嫡长子。从她嫁进来,大嫂就甚少跟她打交道。
她跟二嫂不一样,不需要巴结大嫂,有婆母和大伯在,他们三房受不了委屈。再者她知道自己嘴笨,也说不来好听的话哄大嫂。
因此两人虽住在一个大院里,除了必要的事情,平时基本不走动。可今日一大早大嫂就来了东院,让她大吃一惊。
短暂的沉默后,孙氏心里实在不解,忍不住直接问道:“大嫂前来所为何事?”
何氏端起的茶还没喝上一口,听她这样说,又将刚到嘴边的盖碗放下。不由得腹诽,三弟妹真是不通人情世故,性子又软,难怪被三弟冷落了十几年,让一个妾室骑在头上。
就算是她,以前也没有将三弟妹放在眼里过,一个连儿子都没有的人,不值得她花心思,面上过得去就行了。可如今不同了,三弟妹养了个好女儿,连婆母待她态度都不一样了。
宜儿那事,四姑娘确实是出力了,当时她也心存感激。事后想来,四姑娘也是伯府出来的,若宜儿受了委屈,传出去,她也跟着面上无光,她帮宜儿就是在帮她自己。
何氏心底里其实仍是不以为然的,女儿再好又有什么用,终究是别人家的人,儿子才是养老送终的。要不是这事非三房不可,她才懒得上门。
“是这样的三弟妹,我前个儿去宣平侯府看了宜儿,她跟我说在府里没个人说说贴己的话,有些憋闷,想让家里的妹妹去陪陪她,”何氏脸上挂着笑,“我琢磨着府里未出嫁的姑娘,就数六姑娘最大,这不就来向三弟妹讨个人,让六姑娘去宜儿那住两天,陪她解解闷。”
孙氏闻言,为难道:“这事我做不了主,还得问问老爷和瑗儿的意思。”
这么点小事都做不了主,白担了个主母之名,何氏心中不悦,她都亲自上门了,三弟妹连她的面子都不给,真是没有眼力见儿。
何氏耐着性子说道:“那就让人请三弟和六姑娘过来吧。”
孙氏点点头,吩咐一旁的丫鬟去请人。
等人出去后,何氏也不再多费口舌,端起盖碗继续喝刚才没喝到的茶。
不一会儿,清瑗跟着丫鬟进来,给二人行礼:“母亲,大伯母。”
何氏看了眼门外:“三老爷人呢?”
丫鬟回答道:“回两位夫人,老爷出门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