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是这样的话,两害相权取其轻,估计皇帝不得不妥协。
但怎么说呢?
要纪棠说吧,如果能不硬,还是不硬更好一点吧。
矛盾进一步激化,这对赵徵来说绝对不是好事,皇帝稳坐帝位到底占这大义名分啊。
她眼珠转了转,瞅一眼赵徵,赵徵顷刻会意:“你是说……赵宸?”
钟离孤柴武毅对视一眼,诧异:“宁王?”
……
这阵子,赵宸小动作可不少。
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纪棠还挺关注这个人的,又由于她的原因,赵徵甚至私下吩咐过柴义要特别留神这个宁王。
这么一留神,赵宸的小动作就瞒不住他们了。
前面说过,皇帝筹谋七年欲一举解决赵徵兄弟,说是遇匪,但心明眼亮的谁看不出点猫腻。
要是赵徵兄弟死绝了,那没什么好说的,但现在问题是,赵徵侥幸生还了。
那问题就来了。
而且还挺棘手的。
皇帝一把撕下自己的伪善面孔,可昔年投于赵元泰帐下的文臣武将却有不少是真正心存正义之士,追随起义军是为了推翻民怨沸腾的梁朝,这事他们虽不好说什么,但心里肯定是不赞同的。
忠臣不事二主,他们多年下来和皇帝渊源也深,背后还有种种现实问题,倒不怕就此被赵徵那边撬了去。但怎么说呢,理念不合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,难以苟同,百般滋味沉默不语那是必然的。
偷偷松一口气就是这拨人。
而赵宸做了什么呢?
他也算十分敏锐,一下就察觉了己方阵营中的人心问题。
他马上意识这是自己的一个机会,左丞相任绥,蔡国公岑开山、卫国公项北,广汉侯郑叔达、平昌侯纪宴等很多人,里头可不乏顶尖的大将和文臣。
他立即加入这批人,不着痕迹皱眉忧虑,在朝上沉默不语思虑甚多,在朝下偶尔交谈长嗟短叹。
他这是要成为和他们“理念相合”的人。
赵宸深知,对于这些人而言,这比任何拉拢手段都有效!